快递单上的“扫描二维码”广告含有隐秘的陷阱,消费者若稍有不慎便可能掉入圈套。以下将为你逐一剖析应对的策略。
抽奖结果猫腻多
记者反复扫描那些声称能兑换洗手液等物品的二维码,结果被引导至“爱淘宝”网站。在那里,自己参与抽奖大多只能获得小额的“淘红包”,而且这些红包还有使用上的限制。页面上展示的其他用户的抽奖结果,也并没有出现洗手液等大奖。例如,多次扫码后,得到的都是“淘红包”或“外卖红包”,消费者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米、洗手液等产品非常困难。这样的抽奖结果,让人不禁对广告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奖品噱头需警惕
工作人员指出,“大王卡”套餐中的30G指定App流量并非额外赠送,所谓的奖品很可能是广告公司的宣传手段。众多消费者因“扫一扫即可领取奖品”的诱惑而参与,却未能获得承诺的物品,这种做法是常见的诱导方式,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
广告来源难确定
广告公司投放的广告为何会出现在面单上,这让人感到困惑。有些快递点的面单上并没有广告,但商家打印的面单却因为系统默认选择了广告选项而出现了广告。至于这究竟是由技术团队、广告公司还是电商平台负责的,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利用快递面单的高曝光率来推广产品。
面单打印有玄机
商家在输入发货地址时,可直接打印快递面单,但系统默认的广告选项使得面单上出现了广告内容。面单打印机支持联网,提供了多种打印模板,选择权掌握在后台。尽管企业表示内容可以进行调节,但“扫一扫”广告的问题依然存在。
信息收集不透明
在记者进行扫描时,相关页面在搜集个人信息时并未清晰地向广告主说明信息的使用目的和收集内容。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因此,消费者在扫码时需留意信息搜集的细节,以防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
监管与自我保护
监管部门需关注快递单上的“扫一扫”功能信息,并对其广告行为进行规范。消费者需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随意扫码或输入信息。若遭遇诱导消费的类似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快递包裹上的“扫码”宣传?对此你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你的经验,同时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