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告法对广告中的语言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若广告中包含敏感的极限用词或是禁用词汇,将面临法律上的风险。下面,我将为您逐一列举各类敏感词汇,并提供相应的替换建议。
“一”系列词汇规避
广告中若直接引用“第一”及其相关词汇,容易导致法律合规上的问题。例如,“中国之最”“全网之最”等说法,可能涉嫌夸大其词。以某电商平台宣称某商品为“位居榜首”为例,这已违反了广告法规。建议避免使用“独一无二”“每日”等词汇,转而用更为客观的措辞来阐述产品特性。
“最”系列词汇替换
广告中应避免使用“最”字及其强化形式,如“最佳”、“最大”等,因为这些词汇可能误导消费者。比如,某护肤品广告宣称“最舒适”,但实际上使用体验并不理想。我们可以改用“舒适感较好”这样的表述。同样,“最先进”、“最新”等词汇也应谨慎使用,以防出现过于绝对的描述。
“级别”与“极限”词汇谨慎用
“级”和“极”这类词汇常常导致对产品地位和品质的过度吹嘘。“国家级产品”、“顶级享受”之类的说法需格外小心。某化妆品自称拥有“顶级工艺”,然而并未提供充分的证据。在用“高级”、“极品”等词汇时,应先评估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以免过分夸大。
“首创”与“国家”关联词汇替换
“创新首发”与“国度”的关联词汇可以进行替换。不能直接使用“首创”,例如可以将“全网同步首发”作为新产品的宣传语,这样既展现了产品的独特性,又符合规定。“国度”相关的词汇也不能随意替换,“国家认证产品”必须确保其认证的真实性。
“品牌力量”词汇强调适度
在强调品牌时需把握分寸,“知名品牌”、“金牌品质”等说法既能彰显品牌的长处,又不会过分夸大。若企业自称“行业标杆”,则必须有相应的业绩来证明。切勿为了吸引顾客而过分渲染品牌地位,必须以真实情况为依据。
“避免虚假”与“权威认证”词汇使用
应弃用含有夸大意味的词汇。“长效耐用”、“高效解决方案”等表述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某电器宣称其产品“长效耐用”,然而实际上其使用寿命却非常短暂。“权威认证”一词需谨慎使用,“专业机构推荐”则需提供相应的推荐凭证,“参与即有礼”等可能造成误导的用语应予以避免。
在撰写广告时,你有没有碰到过特别难以绕开的敏感词汇?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给它点个赞,并且转发分享。